7月9日,國家發改委組織召開全國電視電話會議,安排部署2020年能源迎峰度夏工作。在煤炭保供方面,會議提出四項重點工作,其中第一項就強調,“深化煤炭中長期合同制度改革,進一步提高合同簽約比例,充分利用信用手段加強履約監管”。
結合疫情發生以來的供需形勢分析,今年迎峰度夏的煤炭保供問題,主要不在生產端,而在消費端,是下游企業缺乏簽訂長協的積極性,“用了煤又拖著欠款”。在7月15日舉辦的煤礦智能化技術創新論壇上,國家發改委煤炭司司長魯俊嶺表示,煤炭行業在疫情防控期間復工復產堅決到位,為保障全國能源穩定供應作出了突出貢獻。他指出,到2月末,煤炭日產量就基本恢復到往年同期水平,支撐了全國統調電廠煤炭庫存可用天數始終保持在20天以上,最多達到28天,處于歷史高位,發電、冶金、建材、化工以及取暖用煤都得到了充分保障?!斑@是煤炭企業干部職工無私奉獻的結果?!濒斂X說。盡管煤炭企業奮力保供,但受疫情影響,市場需求下降,加之煤炭進口大增,今年前5個月,噸煤價格一度跌破500元大關,煤企再次陷入困境。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,今年前5個月,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利潤同比下降了31.2%,降幅比前4個月擴大4.2個百分點。煤炭價格快速下跌,致使市場煤價跌破長協煤價后出現倒掛現象,部分客戶以各種理由不兌現長協合同,合同履約率嚴重不足,按進度執行長協合同變得愈加困難。必須承認,自2017年推行以來,煤炭中長期合同機制對于穩定煤價和供需關系,發揮了重要的“壓艙石”作用。但在執行過程中,仍存在簽約不規范、履約不到位等問題。部分客戶將煤炭需求轉向現貨市場,拒絕簽訂中長協合同,對煤炭企業銷售秩序造成較大影響。一些缺乏契約意識的企業,為了一時之利,甚至做出毀約的短視行為。用戶違約或拒不簽訂長協合同的行為將嚴重沖擊中長期合同機制,不利于煤炭上下游產業鏈的平穩運行。當企業市場信用失靈時,相關部門不得不“出手”力保市場運行。國家發改委前不久發布了《關于做好2020年煤炭中長期合同履行監管工作的通知》。根據部署,經產運需三方自主協商一致并核實確認的20萬噸及以上的電煤中長期合同和10萬噸及以上的冶金、建材、化工等行業用煤中長期合同,被列為2020年重點監管合同。上述通知強調,各有關方面要切實增強誠信意識,認真履行已簽訂的中長期合同。產運需各方要按照均衡原則將中長期合同分解到月,合理安排發運、接卸計劃,保證季度履約率不低于80%,半年及全年履約率不低于90%。目前,國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依托“信用中國”網站建立了誠信履約保障平臺,2020年重點監管合同全部納入平臺監管。國家發改委將組織有關行業協會等單位,對中長期合同履約情況按季度進行核實,對信用記錄進行通報,會同有關部門依法依規實施失信懲戒。說到底,市場經濟就是信用經濟。希望煤炭上下游企業在每一輪市場波動中,始終保持客觀理性的態度,共同維護煤炭中長期合同機制“行穩致遠”。相信隨著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入,隨著國有企業重組不斷推進,煤炭上下游必將迎來合作共贏的發展局面。(本報評論員)
|